AI 新风口下,PCB 与 CCL 产业强势崛起
在 AI 技术飞速发展、服务器升级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,印刷电路板(PCB)与铜箔基板(CCL)行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,从传统配角一跃成为资本与市场瞩目的焦点。随着英伟达 GB200 架构服务器的量产及高阶材料需求的井喷式增长,台湾 CCL、PCB 厂商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与充足的产能储备,成功占据 AI 供应链的核心地位,成为这波科技变革浪潮中的重要赢家。
在 2025 年五月下旬的台北国际电脑展(Computex)上,辉达执行长黄仁勋重磅宣布 Grace Blackwell 架构(GB200)已实现全面量产。同时,他特别感谢台湾供应链厂商对 AI 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贡献,并预告第三季将推出性能更强劲的 GB300 架构产品。这一消息迅速点燃市场热情,在带动 AI 供应链相关企业股价上涨的同时,也从实际运营层面推动众多企业业绩增长。
根据外资机构摩根士丹利发布的「大中华科技硬件」产业报告显示,GB200 NVL72 服务器出货量在今年第二季呈现爆发式增长,预计将达到 6000 柜,较首季实现数倍激增。具体来看,五月出货量已从四月的 1000 - 1500 柜大幅提升至 2000 - 2500 柜,六月预计将继续攀升,第二季总出货量有望达到 5000 - 6000 柜,远超首季的 1000 柜。这一增长态势在 ODM 厂商的营收数据上得到直观体现,例如广达缔造了最强五月营收成绩,纬创五月营收也刷新历史新高。
回顾 GB200 的量产历程,可谓充满波折。去年八月初,台股因市场传出 GB200 出货延期的消息出现大幅下跌,叠加市场对 AI 泡沫的担忧,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波动。据悉,GB200 芯片在生产过程中遭遇多重技术难题,包括连线异常、芯片过热以及冷却系统漏液等问题,导致 GB200 NVL72 组装量产时间不断推迟,从最初预计的去年九月,先后延期至去年十二月、今年第一季,最终在今年第一季底才实现首批出货。
在这轮 AI 产业的强劲发展态势中,PCB 与 CCL 行业表现尤为突出。在基本面利好因素与法人机构季底业绩调整的双重推动下,以台光电为代表的行业龙头率先领涨,随后资金不断向台燿、富乔、金像电、高技等企业扩散,形成板块轮动的多头格局,成为近期市场的核心热点。随着 AI 服务器需求的爆发式增长,对 PCB 的层数、材料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,同时也推动了产品平均售价(ASP)的显著提升。在此背景下,近年来 PCB 与 CCL 厂商纷纷加大在 AI 领域的布局力度,积极抢占市场先机。
台湾电路板协会(TPCA)数据显示,2024 年全球 PCB 产值达到 809 亿美元,同比增长约 7.6%。预计今年,市场将延续增长态势,产值有望达到 854 亿美元,同比增长 5.5%。AI 服务器的升级迭代与 800G 交换器的广泛应用,成为推动 PCB 需求增长的两大核心动力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 GB200 服务器大规模出货前,自去年底开始,随着云端 CSP 大厂的 ASIC 服务器出货加速,就已经带动众多 PCB 厂商营收显著增长。行业专家指出,今年与 2026 年将是 ASIC 服务器放量的关键时期,预计今年 ASIC 芯片出货量约 400 万颗,同比增长 67%;2026 年出货量将进一步增长至约 608 万颗,同比增幅超过 50%。
作为 CCL 行业龙头,台光电今年业绩表现亮眼。截至五月,公司累计营收达 361.53 亿元新台币,同比增长 56.5%,首季获利更是远超市场预期。近年来,台光电持续投入研发,积极推进高阶 CCL 材料升级,其 M8 材料在市场上占据绝对优势,市占率高达 95%,成为公司营收增长的核心驱动力。随着 AI 服务器板材规格不断升级,M8 材料渗透率预计将从 2024 年的 10% 提升至今年的 30 - 40%。由于市场供需紧张,M8 材料今年的平均售价有望再上涨 30 - 35%。此外,台光电还在积极推进 M9 材料的研发与验证工作,有望成为行业内首家实现量产的企业,进一步巩固其在高端 CCL 材料领域的领先地位。